兰州视窗,欢迎您!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网站关键词: 兰州视窗

智能手机上呈现多样化的新闻样态

来源:时间:2020-07-07 08:12:40 阅读:-

□布 和 匡文波

【内容提要】“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随着新闻摄影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真实实现的观念和方式在发生转变。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快了建构新闻真实和对话新闻真实观念的形成。手机摄影不但影响着新闻事实的发生,还促进了新闻再现的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智能手机上呈现的多样化的新闻样态,改变着新闻收受者对新闻真实的理解。

智能手机上呈现多样化的新闻样态

【关键词】智能手机 新闻摄影真实 手机拍摄 观念转变

2019年4月13日,爱否科技主笔王跃琨在微博上质疑华为P30 Pro拍摄的月亮“好像P上去的”,后来发展为爱否科技创始人彭林以个人名义起诉华为虚假宣传,所引发的“华为P30 Pro拍月亮”事件。彭林声明:“希望能跟月亮模式的技术相关人有个交流机会,搞清楚P30手机拍月亮时到底有没有‘添加细节’的真相”。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加关注的是智能手机作为新闻摄影的重要手段,其对新闻摄影真实实现观念和方式的影响。

一、智能手机与手机摄影

(一)手机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从简单的即时通讯工具成为了具有通讯功能的微型电脑。随着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的提升,手机成为了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在走向技术与人的融合,最终形成“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赛博人”。手机作为当下先进科学技术集成的重要设备,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和进入当下现实与虚拟紧密结合社会的重要端口。

1.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手机

1902年,内森·斯塔步菲尔德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1973年4月,现代“手机之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总设计师马丁·库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当时的手机重达1公斤,仅有拨打和接听电话两种功能,而且通话时间短,充电时间长。但是它却标志着无线通信时代的开启。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功能不断完善,手机成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不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而且是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成为了人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是人们了解社会现状,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2.作为“电子器官”的手机

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不再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它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2019年5G技术的商用将会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如果说4G改变生活,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那么5G将通过万物互联,促进更行业深度融合,从而改变社会。5G技术的超大带宽超高速率,高可靠超低延时,超多连接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而人工智能技术则通过深度挖掘数据,有效利用和整合数据,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然而,技术的发展仍然有着诸多限制,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然趋向于场景化的设计需求。智能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移动终端,成为了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落地的重要应用设备。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接入现实和虚拟融合社会的重要端口。1985年,哈拉维发表了赛博格宣言,将赛博格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体。从当前的传播实践看,智能手机越来越在主体的层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2018年12月,国际电信联盟估计,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约为52.8亿,其中23.8亿用户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与此同时,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普及率达到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手机将会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设置出符合个人的手机,随着人们在生活中对手机依赖程度的提高,每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鲜明的个人特征,由此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电子器官”。

(二)手机摄影的发展

2000年9月,夏普联合日本移动运营商J-PHONE发布了首款内置11万像素CCD摄像头的夏普J-SH04手机,开创了手机拍摄功能的先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手机生产厂家纷纷推出高像素、可变焦的拍照手机。手机摄影的性能一直以来都是以单反数码相机的性能为参考标准。虽然手机摄影已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甚至能够满足新闻摄影的即时性和现场感,然而手机镜头相较于单反数码相机仍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如尺寸不足的传感器,固定的光圈和焦距等。为了弥补手机摄影的不足,人们一方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研发力度,另一方面设计算法更加合理的软件。2011年LG发布了全世界第一台双摄像头手机,LG Optimus 3D,也就是LG P925。它的亮点在于背后的双摄像头通过偏振技术合成3D影像。双摄手机的副摄像头一般为辅助变焦时使用,比如三星、苹果,或者辅助对焦,比如华为系列的黑白副摄像头的算法。双摄像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手机摄像拍摄与单反数码相机拍摄的差距。双摄像头,或者多摄像头手机摄像的关键是通过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结合不同镜头的特点,合成了一幅图像。2017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华为、苹果、谷歌等公司分别推出了含有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手机,其主要针对的就是手机的摄像功能。

2011年,苹果公司在iphone 4s上推出了Siri,使得智能手机初步具备了与人对话的能力。然而无论是Siri,还是Google Assistant,以及其他厂商的类似产品,都没能够让人们意识到AI时代的到来。直到2017年,华为、苹果、谷歌公司相继推出了搭载了AI智能芯片的手机,标志着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晶所在,受到市场因素和技术的制约,摄影成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机上的重要应用。通过硬件(三摄像头、AI芯片)、软件(AI摄影大师)的结合,华为手机具有了学习用户行为,实现行为预测、资源调配、场景感知等功能,能够实时智能识别13种场景,针对拍摄对象进行成像效果调校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手机摄影的效果,而且开始迎合摄影者的拍摄习惯和喜好,合成出符合摄影者需求的影像。如果说传统影像到数码影像更多的是追求还原现实中的真实画面,那么AI摄影则是在还原拍摄者所认可的画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照相机、手机、传感器、无人机等摄像设备所产生的影像数据在智能算法的支持下,最终会以全息影像、场景建构等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新闻摄影真实观念的转变

多摄像头在手机上的应用,使得手机摄影功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智能手机摄影的工作流程:首先是手机摄像头拍摄,然后是算法对影像细节的调整。在“华为P30 Pro拍月亮”事件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华为手机在影像生成时,将手机拍摄的影像数据和数据库中保存的影像,通过算法进行结合,生成了手机摄像头无法拍摄到的影像细节。本文关注的是,经过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时期,通过新闻摄影实践所形成的新闻摄影真实观念,在智能摄影时期的转变。

新闻摄影就其本质是新闻,而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新闻摄影就是用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或与该新闻相关的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进行报道。”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事件(或与新闻相关的事实)、空间和现场的客观视觉呈现,符合建立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观念上的新闻真实。本文中所说的事实,是作为新闻报道对象的事实。即实际发生和存在的事物状态或状况。这里的“事物”包含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事物。新闻认识的内在诉求——新闻性、新闻价值,决定了新闻报道关注的新闻观念中认为有意义的事实。新闻真实本质上是事实性的真实,“事实针对的是新闻的本源,真实针对的是传播状态的新闻”。“事实与真相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却是含义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新闻报道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报道事实,揭露真相”。“后新闻业时代”在新的媒介背景下,新闻真实实现的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映真实、再现真实的传统报道真实观念向建构真实的观念转变。以及“客观真实观念”向“对话真实观念”的转变。

(一)建构的真实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新闻事实,并不全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再现,而是传播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利益选择建构的结果,尤其是在以报纸、广播、电视媒介为主要传播形态的大众传播时期。这个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摄影在一条新闻的具体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对新闻事件的采集、新闻事实的再现,还是收受者的理解都是一种建构出来的真实。

大众传播时期,由于媒介技术的特性,使得新闻摄影主要展现的是专业媒介机构和职业新闻人想让受众看到的新闻事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摄影不在是专业机构和职业摄影记者的特权,社交媒体和其用户也参与到了新闻摄影实践中,共同建构着新闻事实。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大众开始成为新闻事件重要的记录者,新闻摄影的现场纪实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此外,虽然新闻真实的实现中存在着建构现象,但我们需要明白对新闻事件的反映和再现仍然是新闻真实的最终目标。无论是整体真实,还是具体真实,全面、客观地再现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手机的普及和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客观再现新闻现场成为了一个可能。由此,手机不仅拓展了建构的新闻真实,还为客观再现新闻真实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对话的真实

媒介技术和传播形态的变革,使得大众传播时代的“客观新闻”观念,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对话新闻”观念。对话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在一个具体新闻传播过程中,对新闻事件真实的认知是多重的、开放的。再现新闻事实是不同传播主体通过多种阐释所建构的,而不再是单一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的反映与建构。受众对新闻真实的理解是在一个对话过程中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主体逐渐形成了以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脱媒主体为核心的“三元主体”。“后新闻业时代”新闻真实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多元主体之间、不同新闻活动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手机的普及和摄影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普通大众第一时间拍摄到新闻现场照片和视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使得同一新闻事件能够实现多视角的再现。专业新闻机构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跟进报道,以及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描述,最终为受众呈现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新闻事实。“新闻需为事实”,事实性真实是唯一的,而非多元的。对话仅仅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对话新闻”的观念更多的是通过新的媒介形态,传播主体,以及新闻呈现方式“修正、补充和完善‘客观新闻’”。新闻摄影是通过影像方式对新闻事件的还原和再现,手机摄影提高了新闻事件在场人员对新闻事件真实的还原程度。

三、新闻摄影真实实现方式的转变

新闻真实的实现,在关注报道真实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新闻传收的整个过程。一条具体新闻的完整传播过程包含三个阶段:新闻事实的发生阶段,新闻事实的再现阶段,新闻文本的收受阶段。手机媒体因为其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普及性、多媒体化、私密性、兼容性的特征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新闻机构和非专业新闻机构通过手机发布新闻信息。读图时代,多元化的新闻摄影传播主体和多样态的呈现方式是手机对新闻摄影真实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多元化的新闻摄影传播主体

传统新闻摄影时期,新闻摄影真实的实现主要讨论的是新闻事实再现阶段的真实。虽然在一些新闻事件中,照相机等新闻摄影工具对新闻事实也会造成影响,但其更多的是个例,这个时期的新闻摄影关注的是摄影记者如何不介入新闻事实中。随着具有摄影功能手机的普及,大众已经形成了通过手机拍摄新闻事件的习惯。由于许多新闻摄影图片或视频是新闻事件参与者拍摄的,所以新闻摄影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发展也产生的非常大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因为意识到手机在记录事件,因此其行为也会发生改变,新闻事件的走向也随之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缓和或者激化矛盾,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形塑了新闻事实。

读图时代,在新闻事实的再现阶段,新闻摄影真实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脱媒主体、智能拍摄共同实现的。多元新闻传播主体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和影像使得新闻真实实现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职业新闻摄影传播主体更多的仍然是通过摄影记者来拍摄新闻摄影图片,其遵循的仍然是通过长期新闻实践所形成的的新闻观念。职业传播主体更多的是主动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通过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展现新闻事实。对于职业新闻摄影传播主体来说,手机摄影更多体现的是及时性。在一些特定场合手机能够快速拍摄图片,并通过网络传递给图片编辑。民众个体拍摄的新闻摄影图片,更多的体现为现场性。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民众具有了拍摄自己参与的、周围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能力。脱媒主体(非职业新闻组织或群体)所参与的新闻摄影报道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利益诉求而选择的新闻图片的拍摄。智能拍摄,主要是指在新闻事件拍摄过程中,智能手机图片是拍摄功能和算法共同生成的,使得新闻图片的细节更多的被呈现出来。多元的新闻摄影传播主体充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他们通过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呈现着各自眼中的事实,从而反映出“节点真实”。所有的“节点真实”不仅反映了具体新闻事件的真实,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整体意义上的新闻真实。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通过多元传播主体获得了大量新闻图片,还提供了更多新闻摄影报道的展示机会。从而形成一个在主体互动、共动机制作用下以过程真实为特征的“有机新闻”时代。

(二)多样化的新闻摄影样态

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摄影主要通过印刷新闻和电视新闻来展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图片新闻的需求,促使新闻摄影成为各种媒介传播新闻的主要方式。纸质报刊、杂志上新闻图片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这既是新闻图片数量增加的结果,更是人们阅读习惯的需求。过去的广播媒介主要通过收音机等设备传递新闻,而现在手机成为了端播放广播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广播的同时,加入新闻图片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新闻摄影也参与到了广播新闻传播中。新闻摄影在电视新闻中一直是较为重要的展示方式,随着新闻图片数量的增加,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新闻图片量也在增加。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新闻图片在数量上呈现爆发式增长,智能手机拍摄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新闻图片的效果越来越清晰,细节更为丰富。这使得新闻细节真实成为可能。

在一则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准确理解并相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最终阶段。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亲眼所见一直是人们认知真实的潜在心理。摄影对现实的逼真再现,使得人们将其等同于真实。“无图无真相”是对新闻摄影最好的诠释。虽然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摄影也有其建构真实的一面,但新闻摄影对真实的再现仍然是人们理解新闻,相信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当今的媒介形态正在走向媒介融合,整合了各媒介特点的新的媒介环境已经形成。智能手机是人们接入新媒介环境的重要端口。智能手机不仅是新闻影像的生产工具,还是新闻图片最重要的发布和接收终端。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新闻样态。如,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临场化新闻(网络视频新闻、VR/AR新闻、VR\AR直播)、以及“新闻游戏”等边缘新闻形式。这些新闻样态表明新闻的呈现方式主要仍是视觉化的新闻。而新闻摄影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图片也嵌入到这些新闻样态中。如,作为文字新闻的插图、手机广播新闻的插图、视频新闻的插图、图片新闻的主要内容,基于新闻图片的影像生成等等。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环境的不断更新,新闻真实、新闻真实实现在观念和方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读图时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影像展示方式的增加,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由此需要我们,观察、分析、研究当下新闻摄影真实、新闻摄影真实实现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手机在新闻传播过程的三个阶段中对新闻摄影真实实现的影响,研究新闻摄影真实实现在媒介环境变化过程中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手机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其作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终端,还是人们了解社会、互动沟通的平台。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主要的拍摄工具,也是新闻摄影生产、发布的主要平台。手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影响着新闻事实,重构着新闻再现的传播主体,改变着收受主体理解新闻本文的方式。手机摄影增加了新闻摄影活动,使得大众对新闻摄影真实观念从单一的客观、理性,转为建构的、对话的整体呈现。手机摄影功能的完善使得新闻摄影在细节上愈发真实。多元传播主体的形成,使得整体真实也成为了可能。

在看到手机摄影对新闻摄影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其不良影响。随着手机摄影的发展,多元传播主体使得新闻摄影真实实现变得错综复杂,虚假新闻图片、合成新闻图片数量增加,“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就是对这些现象的最好诠释。片面化的新闻图片造成的反转新闻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新闻摄影真实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新闻摄影时期所设立的新闻摄影编辑规章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闻摄影需求。大量的新闻摄影图片已经无法通过人工的方式来鉴别真假,需要通过技术的介入。日前,Adobe公司联合伯克利大学研发了反PS软件,该软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识别人像照片中被修改过的部分。通过技术手段验证新闻摄影真实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通过“华为P30 Pro拍月亮”事件,我们需要关注多摄像头手机拍摄,图形算法优化的图片在新闻摄影中普及所带来的影响。新闻图片真实实现在观念和方式有哪些新的变化。需要思考,当大数据、智能算法的介入,使得不用拍摄,直接生成新闻图片成为可能,新闻摄影又该如何表述,新闻图片真实性又该如何界定。

参考文献

[1]彭林.华为P30 Pro月亮算法验证过程[OL](2019-06-20)[2019-06-25].https://weibo.com/clylyn?refer_flag=1005055014_&is_hot=1.

[2]匡文波.颠覆传媒--手机:新时代的电脑和器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序言1.

[3]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6):4-11.

[4]匡文波.论手机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3(03):55-59.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第43次)[EB](2019-02-28)[2019-06-2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6]王伟.手机摄像头发展史[J].数码摄影,2015(01):164.

[7]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03.161.163.

[8]颜志刚.新闻摄影定义探讨[J].新闻大学,1984(02):101-102+33.

[9]杨保军.事实·真相·真实——对新闻真实论中三个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J].新闻记者,2008(06):61-65.

[10]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6):33-36.

[11]杨保军.论新媒介环境中新闻报道真实的实现[J].编辑之友,2017(04):5-12.

[12]史安斌、钱晶晶.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试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J].国际新闻界,2011,33(12):67-71.

[13]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2013(12):32-41.

[14]杨保军.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J].新闻记者,2014(10):33-41.

[15]李恬.从摄影的本质看后摄影记者时代的趋势[D].南京师范大学,2012:12.

作者简介: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博士生;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

编辑:徐 峰

2019年第4期《新闻论坛》

本刊启事

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也没有官方网站,没有在线投稿投稿一说,请投稿者提高防范意识。本刊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征稿,请投稿者直接与我刊联系。论文要求视角新颖,与媒体实践有深度结合,字数3200字、4600字、6700字三个字段,投稿邮箱xwlt0903@163.com或nmgxwlt@126.com

投稿联系方式: 0471-6635549 0471-6635516 0471-6635382

推荐阅读:江西信息港